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中长期规划

自治区国资委及监管企业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摘要)

自治区国资委及监管企业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摘要)

2017-11-30 19:10     来源:广西国资委     作者:广西国资委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自治区国资委及监管企业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摘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

2016年6月





 “十三五”时期是广西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实现“两个建成”目标的攻坚阶段,更是广西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布局优化、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为全面深化我区国企国资改革,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力,全面实现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目标,特编制《自治区国资委及监管企业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改革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自治区国资委紧紧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强监管、控风险等各项工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改革促发展,国企国资持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广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自治区国资委监管企业(以下简称“企业”)规模实力明显增强2015年,39户企业资产总额达到9809.96亿元,年均增长30.05%,营业收入3877.08亿元,年均增长18.67%,利润总额74.58亿元,年均增长1.06%,上交税费137.44亿元,年均增长13.32%,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5家,其中3家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企业整合重组取得重要进展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大公司大集团集中,向优势和支柱产业集团集中,向企业主业集中,资产运营效率进一步提高。开放合作取得新突破,企业累计对外投资额达43亿元,对外工程承包额达94亿元,出口产品销售收入达229亿元;两次“央企广西行”活动,累计与中央企业签署合作项目86个,签约金额达2795亿元。在铝加工、旅游、重工等产业推出17个项目,进一步扩大与民营企业的合作。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逐步完善,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得到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扎实推进。

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突破的瓶颈。国资布局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与我区产业规划导向的契合度不高,促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推动力不足,亟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展开布局。经济发展方式不适应经济发展趋势,企业功能定位不够清晰,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产品科技含量低。国资运营效能亟待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和盈利水平有限,压缩落后亏损企业的任务依然艰巨,国资整合、运营的力度不够,手段有限,部分企业市场意识和发展能力不强,成本费用管控动力不足。体制机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有效监管与激发企业活力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建立更为科学、更有针对性的企业分类监管体系,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环境,完善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等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第二节  “十三五”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

国际环境方面,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世界宏观经济未来将平缓增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国际局势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流。

国内环境方面,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新的增长动力、新的发展方式、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特别是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经济转型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区内环境方面,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建设进程加快,中国(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广西衔接“一带一路”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即将启动,我区在全国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增强,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全面深化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市场活力不断增强,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受宏观环境、发展阶段、经济结构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区“三期叠加”特征明显,发展动力青黄不接,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在工业化中期进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难度大,传统增长动力减弱,新的增长点不多,创新能力不足,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任务艰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土地、能源等要素供需矛盾突出,各类人才仍较缺乏。“十三五”期间,广西国企国资改革将进入纵深发展期,监管体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国资运营体系、监管模式等体制机制的改革将进一步深入推进。

第二章  “十三五”改革发展基本要求

第三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贯穿于改革发展全领域、全过程。紧紧围绕我区国企国资改革发展目标,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强化分类监管,实现国资监管职能转变为主线,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深耕企业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推动企业市场化兼并重组,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为重点,加速升级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打好我区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产业转型攻坚战、脱贫攻坚战,实现我区国企国资跨越式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为推进我区“四大战略”“ 三大攻坚战顺利完成,为确保“两个建成”目标如期实现作出更大贡献。

第四节  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注重以经济手段、市场化方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坚持问题导向原则:以解决企业的突出问题为导向,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提升国企国资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创新驱动原则: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改革发展的主要动力,全面推动监管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以创新突破企业发展的瓶颈。

坚持统筹协调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不断完善与持续创新相结合,加速形成产业、产品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促进企业协调健康发展。

坚持分类推进原则:立足功能定位,明晰企业分类的标准,实行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分类考核,持续激发企业改革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转型的活力。

第五节  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广西国资委及监管企业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更加合理,经济增长质量和资产运营效能进一步提升,国企国资改革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国资监管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实现以下目标:

1. 进一步完善国企国资监管体制,形成全面覆盖、监管有效、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的国企国资监管体系。

2. 结合企业分类,形成决策规范、制衡有效、激励与责任追究到位、风险可控的适应广西国企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

3.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监管企业国有资本在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民生保障等领域集聚度达到80%左右,战略新兴产业、新产品、新业态营业收入占比达到20%以上。

4. (略)

5.全面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迈出新步伐,打造文化精品和创建文化品牌,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水平和影响力跃上新台阶。

6.国企党建工作全面加强,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

“十三五”时期企业经营主要指标

指    标

2015年(亿元)

2020年目标(亿元)

年均

增长率(%)

资产总量

指标

资产总额

9809.96

19,000

14.13

所有者权益

2795.90

5,600

14.90

经济规模

指标

营业收入

3877.08

7,100

12.86

盈利能力

指标

利润总额

74.58

130

11.75

劳动生产总值

570.66

740

5.33

社会贡献

指标

应交税费

137.44

185

6.12


第三章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企国资新发展

全面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全面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理清监管思路,完善监管体制,转变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以构建国企国资分类监管体系为基础,努力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企业兼并重组、提质增效、国企党建等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六节  推进企业分类,完善国资监管体系

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是深化国企国资改革的基本前提,立足国有资本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结合不同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现状和需要,根据主营业务和核心业务范围,将监管企业界定为商业类和公益类。按照不同企业分类实行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分类考核,推动企业与市场深度融合,形成权责明确、分类分层、规范透明的国企国资监管体系。

一、制定分类标准,搭建分类体系

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测算的方法,因时因地进行科学分类,以统一指导、区别对待、逐步推进为原则,明晰企业功能定位,确定分类操作方法,规范分类实施程序,通过1-2年的统筹规划、探索积累、建章立制,形成符合我区国企国资实际情况的商业类和公益类企业分类监管体系,为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企业科学发展、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加强国企国资监管奠定基础。

二、把握关键环节,实施分类监管

针对不同类别企业,实行差异化施策,分类推进改革、分类促进发展、分类实施监管、分类定责考核。

对属于商业类的企业,转变为完全的市场主体地位,在市场上公平公正地参与市场竞争,实现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大力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引入其他国有资本和各类非国有资本,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加大重组整合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积极推进市场化考核,以经营业绩指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市场竞争能力为考核重点,根据不同行业特征、发展阶段和企业管理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考核指标,逐步建立以企业经营业绩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

对于公益类的企业,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以公共服务质量、效率、水平为考核重点,以监管考核为主,同时引入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参与考核评价。具备条件的可以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非国有企业参投资与经营。促进企业优化公共服务业务资源配置,增强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对公益类企业的考核,重点考核成本控制、产品质量、服务水平、营运效率和保障能力,根据企业不同特点,区别考核经营业绩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完善以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效率和能力

专栏1完善企业分类监管重点任务

1.研究制定实施企业分类监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2.研究建立监管企业分类监管指导意见。

3.监管企业参照指导意见,对下属企业进行分类监管。

4.研究制定企业分类监管制度,完善企业分类监管考核方案。

第七节  遵循市场规律,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围绕市场化管理机制,全面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重点推进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规范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实现企业内设监事会建设全覆盖。以规范经营决策、资本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一、全面推进董事会、监事会建设,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健全董事会运作机制,落实董事会依法行使重大经营决策、选人用人、业绩考核、薪酬分配等权利,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规范董事会运作,加强董事会内部的制衡约束,落实一人一票表决制度,保障经理层经营自主权,完善经理层工作细则,建立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的治理机制。强化对董事的考核评价和管理,实施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时,对相关董事的责任追溯制度。总结柳工集团和汽车集团规范董事会建设试点经验,进一步完善企业董事会对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薪酬管理、工资总额备案制管理和重大财务事项管理等职权制度。在国有独资公司中全面推行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规范董事会建设,完善外部董事选聘、培训、评价机制,重点加强与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管理咨询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智库的合作,依法依规拓宽外部董事来源渠道,建立外部董事库。

加强和改进外派监事会建设,建立完善外派监事会管理制度,将企业领导干部任免、重大投资、重组改制、产权转让、业绩考核、薪酬分配以及高风险业务等纳入外派监事会监督重点。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监事会建设,积极推进监管企业内设监事会全覆盖,监事会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进程,推动企业实行“委派监事会制度”,指导企业建立健全下属企业监事会工作体系和制度体系,探索构建母子公司监事会上下联动机制。

二、坚持市场化导向,完善企业用人制度

以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试点和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为抓手,推进企业市场化用人制度建设。赋予董事会依法选用经营层的权利,使经营层选聘机制更加市场化,根据企业的类别和层级,实行选任制、委任制、聘用制等不同选拔机制。优先选择处于充分竞争领域的商业类企业试点市场化用人制度,在部分企业逐步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通过市场化招聘经营管理者,实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严格任期管理和目标考核,探索建立市场化退出机制,推动经营层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进程。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畅通现有经营管理者与职业经理人身份转换通道。

三、推进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在试点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企业中,选择开展企业薪酬分配差异化改革试点,对市场化选聘的职业经理人实行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薪酬管理制度。

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实行与选任方式相匹配、与企业功能性质相适应、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办法。对自治区区党委、政府及其部门任命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合理确定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任期激励收入。对市场化选聘的职业经理人实行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探索完善中长期激励机制。健全与激励机制相对称的经济责任审计、信息披露、延期支付、追索扣回等约束机制。

专栏2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重点任务

1.总结柳工集团和汽车集团规范董事会建设试点经验,在国有独资公司全面推广董事会建设。

2.建立外部董事库,全面实现外部董事过半机制。

3.推进外派监事会制度改革,提高监事会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

4.选取企业进行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试点。

5.选取企业进行薪酬分配差异化改革试点。

第八节  坚持规范运作,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

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引资本与转机制结合起来,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以推进企业上市为主要途径,积极引入其他国有资本或各类非国有资本,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试点员工持股,稳妥推进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一、制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意见,防范改革风险

研究制定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意见,建立混合所有制改革后评估与责任追究制度,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一企一策”制定改革方案,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监管企业,要做好总体设计和系统规划,以增量为主,合理制定改革方案,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确保职工充分就业,生产经营稳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重点明确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的投资方、混改方式、混合股权比例。对于国家规定的特定领域商业类企业,探索研究优先权和国家特殊管理股混合所有制改革管理办法。

二、探索多种途径,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

以推动企业上市为主要途径,探索多种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通过对企业分类、分层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推进产权结构向多元化、股份化、证券化转变。积极培育国有上市后备企业,利用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国有企业通过首发、借壳、分拆等方式实现上市,具备条件的实现整体上市,使上市公司成为监管企业混合所有制的主要组织形态。鼓励企业内部可上市的资产整合重组和不可上市低效资产的处置退出,推进上市资源在企业间及企业内部统筹配置。通过制定企业上市规划,重点培育拟上市企业,加快企业上市进程。对暂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比照上市公司要求,合理设置股本规模,促进股权结构多元化,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立足于充分竞争领域、且国有资本持股比例较高、经营机制不够灵活的企业,积极引入在资金、技术、管理、市场、人才等方面具有优势的其他国有资本或诚信经营,有共同发展愿景的各类非国有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充分利用其优秀的管理模式、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和企业家精神,推进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对适宜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以企业为主会同战略投资者、专业服务机构联合成立专项研究小组,制定混合所有制实施方案,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确保改革规范有序进行。

探索企业经营者和员工持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社会分配公平正义出发,明确划定适宜实行员工持股的行业和企业,有条件的企业先行先试。优先支持人才资本和技术要素贡献占比较高的转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服务型企业开展试点。

专栏3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点任务

1.研究制定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

2.探索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为主,引入战略投资者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的联合工作机制,共同制定混合所有制实施方案。

3.研究实施员工持股管理办法,规范开展员工持股试点工作。

4.选取企业或项目进行引入社会资本试点。

专栏4略。

第九节  明确国资监管机构定位,推进国资委职能转变

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聚焦监管内容,理顺政府与出资企业关系,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确保国有企业依法自主经营。以组建或改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为抓手,完善监管方式,以资本为纽带,以产权为基础,重点管好国有资本布局、规范国有资本运作、提高国有资本回报、维护国有资本安全,形成国企国资改革发展新格局。

一、厘清出资人职责,推进监管机构自身改革

准确把握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定位,以出资关系为基础,通过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依法行权履责,将应由企业自主经营决策的事项归位于企业,将延伸到子公司的管理事项归位于母公司,将配合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归位于相关政府部门和单位。要严格依法监管,按照权利以出资为限、监管以法定为据的要求,坚持事前规范制度、事中加强监控、事后强化问责的原则,运用法治化、市场化监管方式推进依法监管。

围绕出资人职责的核心环节和关键领域,按照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要求,加快推进国资委自身改革。以“三重一大”决策机制、企业领导人员队伍建设、法人治理结构、成本费用管理和风险管控等领域为重点,研究制定国资委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能调整方案,建立国资委“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出资人审批清单“投资负面清单,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制度体系。

二、探索管控模式,推进国资投资、运营公司试点

加快推进企业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工作,扩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范围,履行出资人的职责,梳理国资委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之间,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与所属企业之间的职责界限,研究制定国有资本授权经营制度,聚焦企业战略方向、投资回报、激励约束和权益分配,减少对日常经营管理事务等微观层面的介入,激发企业活力。探索完善监管体制,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资委职能转变,在国资委“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规定范围内,通过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管理好国有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

专栏5职能转变重点任务

1.研究制定自治区国资委职能转变时间表和路线图。

2.研究建立自治区国资委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能调整方案。

3.推进广投集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和宏桂集团国有资本运营试点。

4.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工作。

5.研究制定自治区国资委“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出资人审批清单”和“投资负面清单”。

第十节  聚焦产业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以市场化为手段调整企业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僵尸企业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推进企业以企业间兼并重组、企业内业务板块整合等方式实现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动企业聚集主业,压缩管理层级,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增强集团管控能力。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加快建立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制度,努力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

一、统筹兼顾,稳步推动兼并重组

加大整合力度,对产业相近、行业相关或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重组整合,推动企业或资产向有优势、有发展潜力的核心企业聚集,重点推进科研院所和文化类企业重组整合。结合企业核心功能和产业基础,在核定主业的基础上,针对非主业领域内的弱势传统产业和竞争性产业、亏损和资不抵债的企业,区分不同情况,分类实施退出或重组整合,盘活存量,用于核心主业的发展壮大。对主业领域内经营不善、长期亏损的企业,采取改制重组等方式交由优势企业运营,改善经营管理状况。股权投资领域,对非主业、投资收益不理想的小股权,探索创新国资退出方式,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

二、压缩层级,完善集团管控结构

针对部分集团公司投资层级过长、管控力度层级递减的问题,按照不超过三层投资管控模式,实施集团公司内部资产运营、管控架构的调整,提高资源集中度。集团本部强化战略管控和资本运营,二层及以下企业按照产业板块进行纵向压缩,使得二层企业成为产业经营和功能支撑的主体,根据业务需要保留部分三层企业,除特殊目的公司以外,原则上三层以下企业逐步退出。

三、政企分开,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管理

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加快建立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制度。进一步落实自治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办各类经济实体(含挂靠)和直接管理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含子公司及分支机构)以及参股国有资产脱钩。目前符合委托监管条件的企业,在委托监管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移交条件和原管理部门职责,通过移交自治区国资委管理一批,向区直企业和各市国资委无偿划转一批,改制重组退出一批,下放属地管理一批等方式,推动与原管理部门脱钩,优化重组,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和领域集聚,不断增强国资监管的系统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四、积极处置“僵尸企业”,加快盘活国有资产

坚持以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为原则,以企业为责任主体,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思维,建立完善“僵尸企业”退出机制。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有序退出,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对于委托监管的区本级企业中符合“僵尸企业”标准,通过破产重组救活一批、破产清算核销一批、改制重组退出一批、下放属地管理处置一批、歇业封存一批,进一步推进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

专栏6兼并重组重点任务

1.推动产业相关企业横向合作重组,重点推进文化、旅游、物流、金融等板块重组整合。

2.推动产业链上下流相关企业纵向合作重组。

3.推动区域相近企业资源向龙头企业聚集,重点推进科研院所和文化类企业重组整合。

4.指导已完成兼并重组企业进行业务融合、人员融合、文化融合。

5.指导企业探索压缩层级,优化管理方案。

6.针对各“僵尸企业”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处置方案及进度表。

第十一节  深耕精细管理,提升国资运营效率

坚持以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和效益为出发点,通过实施全面预算及风险管理,把精细化管理落实到企业运营的每个环节,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进而有效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精细化管理,推进监管企业提质增效

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通过构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模式及制度体系,改变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更新管理观念,把精细化管理理念贯彻到企业运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实现企业管理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的转变,为促进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质量和成本管理,推进管理增效,开展“精细化管理年”专项行动,解决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完善规章制度,精简组织结构,优化核心流程,优选量化可控指标,推进标准化建设,实现基础管理工作明显加强,信息化应用能力明显提升,管理创新机制明显完善,综合管理绩效明显改善,责任管理体系明显健全,全面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二、实施全面预算,提升企业运行效率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经营成本,以预算为手段,把企业所有经营业务纳入管理,合理分配企业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有效控制各项支出,精确预测公司未来现金流量与利润,高效组织和协调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推动企业财务预算、经营预算、资本预算的结合,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的资源整合功能,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加强对生产、经营、管理的管控能力,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持续推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全面推广试点总法律顾问制度、总会计师制度,将风险管理引入业务活动管理中,通过有效执行流程制度,防范风险。定期评估风险管控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和完善风险防范措施。以制度合规审查为事前风险防范,以内部控制为事中风险管理,以内部审计加强事后风险管理,逐步建立企业风险管控良性循环。

专栏7精细化管理重点任务

1.制定精细化管理监督工作流程。

2.开展“精细化管理年”专项行动。

3.各企业完善规章制度,精简组织结构,优化核心流程,优选量化可控指标,推进标准化建设,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4.建立全面预算及风险管理工作定期评估制度。

5.建立健全总会计师、总法律顾问制度。

第十二节  创新治理模式,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

坚持党的建设与国有企业改革同步谋划,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一、明确党组织地位,推动企业组织机构优化

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将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国有企业章程,将党组织的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工作任务纳入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工作规范,明确党组织在企业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以及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使党组织成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政治核心作用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组织企业到贫困地区参与扶贫开发,扎实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二、落实党管干部原则,完善管理人员选用制度

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依法落实董事会职权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新机制,从严教育管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强化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特别是主要领导履职行权的监督。规范企业党建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夯实党建工作基础,统一管理模式和工作要求,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工作水平。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体制, 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企业党组织班子成员通过法定程序分别进入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中的党员依照有关规定进入党组织班子,有效实现企业党组织与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职能上的有机结合。

三、强化廉政保障作用,完善党组织监督机制

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严格落实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党组织在企业决策、执行、监督的权责和工作方式,完善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内容、程序和途径,把“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融入公司治理、经营管理以及内部控制体系的各领域和各环节,使党组织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董事会和总经理办公会上,党组织成员要根据党组会精神充分表达党组织的意见,党组织加强对决策实施的监督,确保党组织决策的影响力。

要严格落实国有企业反腐倡廉“两个责任”,构筑企业领导人员防腐机制,切实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发展全过程,确保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

专栏8加强党组织建设重点任务

1.推进党的建设体制与企业管理机制融合试点工作。

2.研究制订党组织在企业监管、干部任命与考核中的权责及相关流程、制度。

3.选取企业进行纪检小组驻点试点。

4.将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国有企业章程。

5.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体制。

6.推行党建“1+7”监督闭环工作制度。

7.研究制定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程序。

第四章  创新驱动,构建发展新格局

围绕“十三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根据区属企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处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聚焦主业,发挥优势,重点发展能源、交通、临港、制造、优势服务、现代金融、医药医疗健康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符合我区发展要求和国资运营特征的现代产业布局。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治区“1+20”脱贫攻坚战系列文件有关优惠政策,积极到贫困地区参与扶贫开发。

以下重点发展产业略


第十三节  统筹谋划,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

围绕广西区三大定位 建设,全面推进形成通江达海出省出边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保障发展需要的能源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发挥好国有资本主力军作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为各行各业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预计到2020年末基础设施板块实现营收超过480亿元。

一、引领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建设

根据我区构建综合交通网的要求,加快推进现代铁路体系建设,优化区内高速公路网络,加快现代国际空港、港口建设,构筑体系完整的现代交通基础网络,进一步巩固提升监管企业在我区基础交通产业中的支撑地位。促进与沿线国家和周边地区互联互通,构建面向东盟辐射西南中南、衔接一带一路的现代化交通网。重点依托交投集团、北投集团、新发展集团、铁投集团、机场集团、港务集团、建工集团、西江集团,加速我区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及临港工业、建筑工程、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助力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片片通民航、条条通内河等目标,为我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建设提供保障。

二、优化现代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规划布局,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

电力资源方面,清洁高效发展煤电、积极有序发展水电、安全稳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不断调整优化能源产业结构。推动火电由低参数、高能耗、高排放的小火电转化为高参数、低能耗、低污染的单机容量600MW以上大机组,实现产业升级。以集中供热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推动电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以全面推进新一轮城乡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大电网改造资金投入,提升电网安全稳定水平,提高电网装备水平和电网科技含量,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燃气、燃油方面,利用掌握入桂天然气分配权的优势,积极开发城市燃气、车船加气站、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天然气相关终端服务项目,加快推进天然气支线管道,实现天然气县县通。推广天然气在工业、交通运输等领域替煤代油应用,促进节能减排,利用公路优势,进行业务布局,结合加油站的分布,筹建(收购)成品油储存库,利用沿江码头、船闸优势,进行加油站布局,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专栏9基础产业重点项目

铁路建设:建成“一轴四纵四横”铁路网络,形成以南宁为中心的“12310”快速铁路交通圈。到2020年铁路建设里程达到6000公里,其中高铁建设里程达到2000公里,企业累计投资规模500亿元,实现我区市市通高铁目标。

高速公路:建设岑溪至水汶、三江至柳州、崇左至靖西、梧州至柳州、梧州环城、河池至百色、柳州(鹿寨)至南宁改扩建、靖西至龙邦、百色至乐业、崇左至水口、荔浦至玉林、松旺至铁山港、柳州经合山至南宁、桂林至柳州改扩建;贺州(钟山)至来宾、来宾至巴马、融水至河池;吴圩机场至大塘、兰州至海口高速公路广西南宁至钦州至防城港段改扩建、大塘至浦北、浦北至北流(清湾)项目。到2020年运营里程达6500公里以上,实现我区县县通高速。

内河航运建设:贵港二线船闸建成通航并完成竣工验收,西津二线船闸、红花二线船闸建成通航;建成百色港田阳头塘、贵港港东山、苏湾作业区一期工程、柳州港官塘一期、柳东物流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崇左港扶绥将军岭二期、来宾港象州猛山二期等项目。

港口及临港产业建设:构建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和千万集装箱大港;重点建设防城港区30万吨级散货码头(水工预留40万吨)及航道,钦州港区20万吨集装箱码头及航道,北海铁山港区7号至10号泊位,构建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和千万标箱现代化港口;推进南宁港牛湾作业区二期项目;推进北部湾现代港口建设,海洋运输规模发展,钢铁、化工、不锈钢临港基地建设,临港产业带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

机场建设:完成面向东盟门户枢纽机场、西南地区旅游枢纽机场、国内重要旅游机场、航空货运枢纽建设等项目,力争到2020年实现旅客吞吐量2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6万吨,基本实现片片通民航。

能源产业:积极推进与神华集团合作的能源基地、热电联产项目建设;来宾生态能源基地建设;与来宾市制糖、造纸和物流等产业有机结合,打造广西最大的热电联产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区,构建集团“产产结合”示范基地;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项目、那新水电站、天湖水电站二期工程;推进控股中石化北海LNG陆上输气管网项目、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项目。

第十四节 创新发展,实现传统优势产业动力转换

大力推进传优势统制造业、农林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与金融创新、资本运营、信息技术、先进管理融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延伸和转移。对企业进入较早、已经形成较大资产存量和较强竞争能力的传统优势产业,巩固已有优势,运用“两化融合”,抓住“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机遇,推动有条件的传统优势产业“走出去”,在更高水平的开放中实现产业升级,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形成一批具有活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企业,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发挥好国有资本在传统优势产业的支撑作用。预计到2020年末传统产业板块实现营收超过1350亿元。

一、加速传统优势制造业转型

以“中国制造2025” 和“互联网+”为产业发展驱动力,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根据我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要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强化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实施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专业化发展战略。继续做强做优工程机械、建筑机械、农业机械、汽车制造、钢铁、冶炼及深加工、医药、建筑材料等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积极发展与资源能源、农业、交通、建筑等密切相关的装备制造业,探索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高端数控机床、增材制造、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不断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拓展和延伸。

二、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生产能力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建筑产业组织的新特性。全面提升我区建筑业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建筑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增长数量型向效益型、发展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我区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国家及我区重点投资方向,重点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和智能化等,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提高环保、基础设施、大型公共建筑等专业施工能力,拓展地铁、桥梁、隧道、重化工等高端市场,同时扩展产业发展链条,向建筑装修装饰、建筑智能化、消防设施工程、环保工程、地基基础工程等专业领域拓展。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以投资换市场、以兼并换市场”的方式,开拓区外市场。自治区国资委积极做好牵线搭桥工作,促进我区大中型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建筑企业,特别是与在国外市场有较多业务的央企之间的合作,通过合作或结成联盟,达到借船出海开拓国际市场的目的。

三、促进农林业现代化发展

围绕企业机械制造优势与科研院所技术研发优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林机械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推动智能化农林机械装备制造水平,以农业装备为切入点,大力发展装备农业、设施农业、信息农业,助力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依托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蔗糖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发展现代大规模农业服务业,全力支持广西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林业示范区、农林业科技园、农林业产业基地,引入先进生产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实现农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推动我区全产业链现代农林业发展。林业集团借助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广西国家储备林基地项目建设的融资平台和国有林场改革的机遇,增加林地资源。依托相关基地,以林业生物产品精深加工、林化产业为突破口,发挥林业生物先导作用,实施生物产业强林战略,加快形成广西林业生物产业发展新格局。通过做实林业一产,做强林业二产,做活林业三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营林为基础,以林产加工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的产业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林浆纸一体化、林板一体化、林工贸一体化等综合项目。

专栏10重点项目略。

第十五节  优化布局,完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

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商贸服务业、电子商务等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围绕促进居民消费升级,打造旅游强区,发展旅游休闲业。重点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现代服务产业进一步集聚,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水平,推进国企国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预计到2020年末现代服务产业板块实现营收超过1870亿元。

一、协同发展商贸物流业

加快沿边、沿海、沿江、沿路的流通产业布局,构建整合物流网络,加强金融、信息、电子商务服务,着力搭建大宗物资商品交易平台,发展业态先进、资源掌控、辐射带动面广的现代流通服务业。充分发挥我区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跨境物流体系建设,打造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优化布局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基地,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交通枢纽节点布局,统筹建设物流仓配基地,建设一批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形成网络型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大力发展国际物流、空港物流、保税物流、城乡物流、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冷链物流,培育和壮大一批骨干物流企业。规划建设综合服务功能强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服务中心,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高供应链管理和物流服务水平,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提升物流服务、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运作水平。提高物流产业价值链中的价值创造能力,有效整合物流资源,进一步扩大现代商贸物流业的经营规模,以资本为纽带,开展跨区域经营,打造国内领先的专业化物流企业。

主动适应和对接国际投资贸易新规则,积极运用新的商业模式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促进产业和贸易融合,支持离岸贸易、大宗商品交易、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业务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设东南亚电子商务中心。巩固提升传统服务贸易,大力发展新兴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外包。充分利用东盟桥头堡地位,大力发展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子商务,积极促进电子商务与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重点探索发展铝金属大宗电子交易垂直综合商务平台,矿石等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物流商贸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流通商务平台,旅游产品在线发布和销售平台。以交投集团、北投集团、物资集团、港务集团、广投集团、铁投集团、宏桂集团、西江集团、建工集团、林业集团为主要载体,利用在进出口代理和贸易、货运代理、物流园区、沿边口岸及互市区、港口码头、高速公路、铁路、仓储等细分领域较好的产业基础,切入关键领域,成为功能创新的引领示范者,为各类贸易主体、各类市场和平台提供高效优质的一体化服务,不断巩固和提升物流贸易产业发展水平。以物资集团为载体,建设广西跨区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多式联运的冷链运输系统、商务交易系统等,不断提高物流效率、减低物流成本、整体提高广西产品竞争力。

完善跨区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我区加强区内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的要求,完善农村物流配送和综合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十三五基本建成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智慧乡村的目标。跨区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将承担起区内农产品、水产品的配送、加工、仓储和大宗交易平台的搭建,带动广西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更多关联企业的发展,并且辅以建立信息平台的方式改善东盟以及国内农产品流通交易环境,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最终达到提高广西农产品竞争力,实现与外省互通与东盟互通的目的。

二、大力发展金融业

围绕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功能区建设、产业服务和融资功能的发挥,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进一步形成金融服务与实体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协调机制,依托实业资本,大力发展金融业,积极发挥现代金融产业的引擎作用。加快国有资本在金融服务领域的业务拓展和产品创新,逐步覆盖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信托、金融租赁、产业基金、财务公司、产权交易、担保(再担保)、小额贷款以及互联网金融等多种业态。通过提升金融服务平台促进实体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融互动”、“产融结合”。进一步发展壮大专业的国有投融资公司,推动其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以金融集团、广投集团为战略投资控股平台,在发起设立保险、金融租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基础上,进一步发起设立和整合广西地方金融资源,积极拓展对其他金融业态的投资,打造参控股各类金融机构‘全牌照’的广西金融投资运营公司,使之成为广西综合配套改革在金融领域先行先试的主要抓手和实践平台,条件成熟时,争取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做大做强。支持金融集团搭建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中心,建设并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支持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适度发展金融业务,实现产融结合,有条件的企业集团重点培育功能性金融业务,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和为集团系统融资服务的财务公司,为区域经济发展、企业改革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积极参加沿边金融试验区建设,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银行等区域性金融服务机构合作,在东兴、凭祥等沿边地区通过拓宽跨境人民币结算、探索互联网金融和跨境第三方支付、加强跨境金融合作、开展跨境金融创新等方面积极先行先试、改革创新,为广西打造沿边产业升级发展夯实基础。

三、整合发展旅游业

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广西旅游产业。加快开发整合优质旅游酒店资源,加大品牌整合力度,进一步做强做优生态文化旅游、休闲特色旅游、绿色森林旅游、壮乡首府特色和亚热带风情的特色项目、民族文化演艺精品项目、北部湾滨海旅游项目。以打造旅游品牌为抓手,引入专业管理团队,提升专业服务水平,探索连锁经营模式。整合区直行政机关现有酒店、旅行社资产,以旅发集团、宏桂集团为重点,打造集旅行社、酒店、旅游交通、景区及地产、旅游会展等业态为一体的多元化经营龙头企业。以广投集团为重点大力发展以国际著名休闲娱乐品牌扎堆的第三代大型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以健康养生养老为重点的康养旅游,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核心的农业观光旅游。打造互联网旅游服务平台,实现旅游业全产业链联动,加快做大做强国有旅行社和酒店,打造具有广西特色的综合性旅游服务企业,提升广西国有旅游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辐射力。

专栏11重点项目略。

第十六节 构建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布局结构调整和重组整合,强化市场融合,快推进文化产业提档升级,力争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壮大市场主体,培育一批有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为民利民惠民导向,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方向,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壮大文化产业规模。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推动文化与经济、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渗透融合,加快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文化用品生产、互联网文化服务等新兴和衍生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加快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品牌。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互联网+”文化产业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广播影视、广告服务、印刷出版、数字出版、旅游演艺、数字内容与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与科技、信息、旅游融合发展,培育数字文化、网络文化等新型业态,不断拓展新市场、开辟新空间。预计到2020年末文化产业板块实现营收超过150亿元。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内容生产和文化产业综合服务板块,打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建设一批大型城市文化设施,坚持管养结合,推动文化设施的管理和利用效益最大化。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基础文化设施全覆盖。大力推动群众文化活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心从市、区两级向城乡基层社区转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打造文艺精品,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公共文化服务广覆盖、高水平、重实效。以文投集团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平台,成为广西文化产业生产性服务体系的建设主体,根据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厅部署,按时按量完成相应的惠民演出活动,积极推进“广西文化惠民服务平台”的建设,构建多元的演出格局。新华书店集团结合“美丽南方”广西文化品牌创新门店活动开展,广泛开展“广西人读广西书”等活动,并持续创设一批广西新华特有的精品文化活动。继续在“广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中的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广西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持续开展。

二、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支柱性产业。发展壮大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演艺和版权等优势产业。发展以版权交易为核心的文化贸易市场,积极实施“互联网+文化”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文化博览、动漫等新兴产业,推进文商旅结合、共融共生发展,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运用现代技术和经营理念,高起点、高水平地整合国有文化产业资源,通过整理、转化、融合、提升等途径,显著提高国有文化资源、文化企业的包装、设计、传播、推广水平,并通过产业化、商业化运作,逐步形成一条集上游开发、中游拓展、下游延伸的完整文化产业链。培育文化品牌,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广西国有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影响力。

略。

三、积极推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

积极推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进行产业化运营,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以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以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强化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为保障,建立健全确保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加快发展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支持改制上市,成为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的主导力量。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专栏12重点项目略。

第十七节  积极引领,开创战略新兴产业新局面

合理布局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产业发展重点和区属企业的自身优势,聚焦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健康养生、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具有良好基础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模式、技术研发等方面坚持实施创新引领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战略,努力使新兴产业成为区属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支撑。大力扶持现有优势企业,利用现有技术、产业和市场基础,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和资本运营力度,在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细分领域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起设立专项产业基金,提高金融集团、广投金控、国海证券、农信社、北部湾银行等机构的金融服务力度,带动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计到2020年末战略新兴产业板块实现营收超过1000亿元。

以下至专栏13略。

第十八节  内引外扩,实现开放合作新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门户和枢纽,是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广西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扩大开放,全方位加强区内外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推动我区经济布局优化,全面提高我区经济发展水平。

一、开放发展加快 “走出去”

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强化管控、规避风险的基础上,实施“走出去”战略。实施抱团出海策略,加强企业之间海外合作信息交流,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可靠、权威的国内外政策法规、市场需求、投资环境等信息支持,深化与央企在海外项目上的合作。有效防范和化解海外投资风险,目前企业“走出去”参与对外投资、参与工程承包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盟、非洲等较易发生政治动荡及法制不健全地区,企业“走出去”面临政变、政府征收、外汇汇兑管制以及汇率变动等风险,充分利用保险类金融机构提供政治险、海外投资险等险种,利用相关专业中介机构解决企业在境外可能遇到的法律、税务等各种风险问题。

二、扩大合作积极“引进来”

加强与广东、福建等泛珠合作区域省份的合作,推动引入世界500强企业、央企、港澳台企业、优秀民营企业进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拓展市场和渠道,共谋融合发展、共促跨越提升。在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社会管理等方面谋划一批优质合作项目,在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金融、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寻求新的突破,积极引入外部先进的理念、充足的资金、领先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广阔的市场,把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大财团引进来,促进企业发展上台阶。

第十九节  构建创新体系,提升国企国资竞争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发展为根本途径,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推动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强化商业模式创新,建立完善自主创新奖励扶持体系,不断提升区属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通过理念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实现国家战略和广西战略发展目标。

一、构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

加强企业科研机构建设,着力构建适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需要的研发体系和工作协作机制。在资金、技术、设备设施、人才等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企业研发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将部分产业相近、行业相关的区属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合并,整合科技资源构建研发平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以区内几个龙头院所牵头组建科技集团,打造我区产业孵化中心、成果转化中心。鼓励企业通过合作研发、委托研发、并购等方式获取外部研发资源,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央企业等建立科研协作平台和产业创新联盟,重点突破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鼓励科研机构以技术、专利等研究成果入股企业或与企业组成技术联盟,实现利益共享、合作共赢。

二、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创新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创新管理体系,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意识,积极培育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形成提倡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营造和谐宽松的创新环境。将自主创新纳入企业战略规划,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考核,强化自主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关键引领作用。

建立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研发体系,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形成工艺及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相配套的梯次研发结构。推动研发、设计、工程及生产的有机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应用、管理和保护能力,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机制,推动专利、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的集中管理。完善有利于创新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细化科技创新考核指标体系,对考核期内获得重大科技创新的企业予以年度加分奖励。健全科技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资本化、产业化。鼓励企业发展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创新引领,重点突破,有选择地实施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鼓励监管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资金保障机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确保研发经费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及总额逐年递增。将科技投入纳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制度;用好国家和自治区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和财税优惠政策,积极争取财政、科技等专项资金对企业技术研发的支持,力求更多的科技项目纳入国家和自治区相关计划或规划。实施资本与技术双轮驱动战略,积极构建支持创新的投融资平台,推动设立企业创新投资基金,筹集创新资本,转换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四、鼓励企业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积极研究和总结商业模式创新经验,提升企业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认识,树立客户价值优先理念,努力贴近市场,不断探索具有稳健收益的优势项目以及特色经营,以实现客户价值来推动公司价值的实现。公益类企业要不断优化建设与运营模式,拓展产业链条,开拓国内外市场,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提升公共性产业经营的经济效益。竞争类领域企业要不断强化核心竞争能力,加快形成稳定、可复制的比较优势,有效提升企业盈利水平和行业地位,实现跨越式发展,积极探索服务型制造、绿色供应链、电子商务、新金融服务和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等商业模式,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五、加强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强企业科研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培养,加快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完善科技人才评价、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对科技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实行分类管理,健全科技人才技术职务体系。加快建设科技领军人才、技术拔尖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梯队,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建立鼓励改革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不断完善薪酬考核制度,鼓励企业薪酬分配向关键岗位、关键人才倾斜,提高科技人员和创新关键岗位人员的薪酬水平。探索建立针对企业创新人才的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企业对科技和管理创新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

第五章  加强协调统筹,保障规划落实

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处理国企国资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确保“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加强对“十三五”规划实施的领导,深化改革创新,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强化规划保障措施,全面推进规划落实。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职责分工。成立由自治区国资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自治区国资委监管企业改革发展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工作。要落实责任分工,将十三五规划任务切实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自治区国资委要加强指导、组织、协调以及监督规划的实施,各企业要切实履行职责,具体落实规划目标和任务,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完善规划体系,确保规划实施。制定完善规划实施详细计划,形成以国企国资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为基础,以相关专项规划、企业“十三五”规划为支撑,各类规划定位清晰、目标明确、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各单位、各部门的年度计划要按照本规划明确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全面推进规划的实施工作。

加强协作配合,推进实施工作。委机关各部门、各企业要增强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落实工作责任,形成推进实施规划的合力。各企业要做好职工思想发动和组织宣传工作,引导广大职工参与改革、支持改革,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确保国企国资改革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严格工作要求,实施监督评估。要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年度主要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工作要求,加强督促检查,努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增强信息化建设,提升监管效率。推进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扩大国资监管信息平台覆盖面,完善风险预警和数据分析功能,加强对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和运营风险的监控,优化平台运行,强化企业应用,建立国资监管数据中心,增强企业信息透明度,提高国资监管工作效率。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